搜索结果

×

搜索结果将在这里显示。

🍌 伪麻黄碱

许多消费者在选购感冒药时都会注意到,药品名称中常出现"麻"或"伪麻"字样,如氨麻美敏片、酚麻美敏片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字眼实际上具有重要的药物成分指示意义。

"麻"字在药品命名中特指麻黄碱类成分,而"伪麻"则代表伪麻黄碱。主要用于缓解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状。然而,由于麻黄碱类成分的特殊性,我国对其销售实行严格管控,要求药店执行实名登记制度,并限制单次购买数量。

伪麻黄碱是麻黄碱的立体异构体,属于拟交感神经药,能选择性作用于鼻腔黏膜的 α- 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鼻腔黏膜血管收缩 —— 这一过程可快速减轻鼻黏膜的充血、水肿,有效缓解鼻塞(如感冒时的 “鼻子不通气”、过敏性鼻炎发作时的鼻塞),但对鼻涕、咳嗽、咽痛等其他呼吸道症状无直接治疗作用。

中文别名:S-(R,R)]-a-1[1-(甲氨基)乙基]-苯甲醇盐酸盐,化学药品,本品性状为白色无味晶体, 有吸湿性,遇光变暗。溶于乙醇、乙醚。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本品受公安部门管制。

伪麻黄碱与冰毒

伪麻黄碱是部分感冒药的的成分之一,能够缓解感冒时带来的鼻部不适,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是其主要对症解决的问题。但同时也可以通过并不复杂的化学转化,制成俗称“冰毒”的甲基苯丙胺。盐酸伪麻黄碱90毫克,理论上,10盒感冒药能制出3克冰毒

化学名称:甲基苯丙胺、去氧麻黄碱、甲基安非他明

去掉羟基之后就可以制作冰毒

苯乙胺骨架,其本坏上不存在甲氧基取代基

乙胺基Alpha位,存在甲基取代基,这种独特的修饰增强了他的脂溶性,使其更容易进入血脑屏障,具有更高的神经毒性和依赖性

使用剂量

通常与对乙酰氨基酚一起组成复方药,可以缓解鼻塞,同时提振感冒时的精神状态。

成人常规用量(口服制剂)
成人用药需根据制剂类型调整,常见剂型及用量如下:

普通片剂 / 胶囊剂(如每片含伪麻黄碱 15mg、30mg):

一次 15~30mg,一日 3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90mg(避免长期用药,疗程≤7 天)。

缓释片剂 / 胶囊剂(如每粒含伪麻黄碱 60mg):

一次 60mg,一日 2 次(早晚各 1 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120mg,缓释制剂不可掰开、咀嚼(需保持缓释结构,避免血药浓度骤升)。

复方制剂(如含伪麻黄碱 + 对乙酰氨基酚 + 右美沙芬的感冒药):

需按说明书规定剂量服用,不可因 “想多缓解鼻塞” 而额外加量(避免伪麻黄碱过量,同时防止其他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伤肝)。

关键用药提醒

不可过量:成人单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90~120mg(视剂型),过量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焦虑、失眠、甚至心律失常,严重时危及安全。

不与同类药物同服:避免同时使用两种含伪麻黄碱的药物(如两种复方感冒药),防止成分叠加过量。

疗程限制:无论成人或儿童,用药疗程均≤7 天,若鼻塞未缓解,需及时就医(排除鼻窦炎、鼻息肉等其他问题),不可长期用药(长期用可能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加重鼻塞)。

药物相互作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

常见药物:苯乙肼、司来吉兰(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病)、呋喃唑酮(抗生素)等。

相互作用:MAOIs 会抑制伪麻黄碱的代谢,导致其在体内蓄积,引发严重高血压危象(血压骤升、头痛、呕吐)、心律失常,甚至脑出血、死亡。

禁忌期:停用 MAOIs 后至少需间隔 14 天,方可使用伪麻黄碱;反之亦然。

其他血管收缩剂 / 拟交感神经药

常见药物

鼻用减充血剂(如萘甲唑啉、羟甲唑啉滴鼻剂);

某些平喘药(如麻黄碱、沙丁胺醇过量时);

非法药物(如冰毒、可卡因,虽非临床用药,但需特别提醒)。

相互作用:与伪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中枢兴奋作用叠加,显著增加高血压、心肌缺血(心绞痛)、心动过速的风险,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致命。

要求:禁止同时使用,鼻用减充血剂与伪麻黄碱口服制剂的使用间隔需≥24 小时。

需慎用联用的药物类别(需医生评估风险,调整剂量)

  1. 降压药(可能导致降压效果失效)

伪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会拮抗降压药的效果,导致血压控制不佳,需重点关注以下类型:

  1. 抗抑郁药(增加中枢兴奋或 5 - 羟色胺综合征风险)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

如阿米替林、丙咪嗪。

相互作用:TCAs 会增强伪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失眠、焦虑)和抗胆碱作用(口干、尿潴留),同时可能升高血压,需减少伪麻黄碱剂量并监测精神状态。

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如氟西汀、舍曲林。

相互作用:虽风险低于 MAOIs,但仍可能增加5 - 羟色胺综合征的风险(表现为烦躁、震颤、高热、肌肉僵硬),尤其两者均为高剂量时,需医生密切评估。

镇静催眠药 / 抗焦虑药(药效被拮抗)

常见药物:苯二氮䓬类(地西泮、劳拉西泮)、佐匹克隆(助眠药)。

相互作用:伪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会抵消镇静催眠药的助眠、抗焦虑效果,导致入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需避免联用或调整助眠药剂量。

抗组胺药(部分类型需注意)

需注意: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常含于复方感冒药中)虽与伪麻黄碱联用可协同缓解鼻塞 + 打喷嚏,但两者均可能引起尿潴留、口干(抗胆碱作用叠加),尤其前列腺增生、青光眼患者需慎用。

相对安全: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与伪麻黄碱联用的叠加不良反应较少,但仍需按说明书剂量服用。

麻醉药 / 镇痛药(增加心血管风险)

常见药物:吗啡、哌替啶(阿片类镇痛药)、某些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 肾上腺素)。

相互作用:伪麻黄碱的血管收缩作用可能增强阿片类药物对心血管的抑制(如低血压),或与含肾上腺素的麻醉药协同升高血压,需在麻醉前告知医生用药史。

特殊物质相互作用(非药物,但需警惕)

酒精:酒精会加重伪麻黄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如焦虑、心悸),同时可能增加肝脏代谢负担,需避免饮酒。

咖啡因 / 浓茶 / 咖啡:咖啡因与伪麻黄碱均有中枢兴奋作用,联用会显著增加失眠、心跳加快、紧张的风险,尤其睡前需避免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