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概述
药物概述
脏药(dirty drug)
脏药(dirty drug):指特异性差,同时作用于很多靶点的药物,比如:
右美沙芬同时作用于Sigma受体、NMDA受体、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mAChRs受体、5-HT1B受体,甚至对Mu-阿片受体还有轻微作用,这就是一种脏药。
反之,氟伏沙明只作用于血清素转运体和Sigma受体,普瑞巴林只作用于钙离子通道,它们相比右美沙芬,特异性高了许多,故不算脏药。
于神经药物范围内,常见的脏药有右美沙芬、喹硫平、氯丙嗪、拉莫三嗪使用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指药物只作用于部分器官或组织,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比如:
地芬诺酯和洛哌丁胺在正常医学剂量下,只作用于肠道组织内的阿片受体,不作用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不产生神经活性,这就是药物的选择性。在高剂量或者联用一定药物时,它们也能作用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产生神经活性,此时它们的药物选择性就被破坏了。
副作用(side effect)
指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反应。副作用的产生往往与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的选择性低有关,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作用。比如:
金刚乙胺用于抗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时,按治疗剂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不适,这就是副作用。
主作用和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治疗目的不同,比如:
螺内酯用于高血压、心衰患者作利尿剂时,则抗雄激素是其副作用。而螺内酯用于跨性别者作hrt药物时,抗雄激素就变成了主作用,反而利尿成为副作用。
副作用是药物本身固有的反应,只能尽量减少,不能完全避免。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因剂量过大或用药过久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比如:
滥用过量的右美沙芬导致呼吸抑制,而右美沙芬在医学剂量下完全不可能导致这种反应的出现,这就是毒性反应。
短期内用药剂量过大引起的毒性反应称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比如上述右美沙芬的例子。长期用药导致药物在体内过量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反应称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ity)。比如:
长期使用大量喹硫平导致肝肾损伤、认知功能下降,以及长期大量吸烟、酗酒、嚼槟榔(摄入尼古丁、乙醇、槟榔碱等药物)导致癌症,这些都是慢性毒性。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预知的,减少剂量或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避免发生。副作用和毒性反应合称毒副作用。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是指停药后,血浆中药物浓度虽已降至可引起药效的阈值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药理效应。比如:
使用唑吡坦及其他药物后42小时,血浆中药物已基本清除完毕,但仍然有头痛等不适反应,这就是后遗效应。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亦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指少数患者由于体质特异,使药物及其代谢物、或制剂中的辅料等成为过敏原,引起机体的特殊免疫反应。比如:
少数癫痫患者使用拉莫三嗪出现皮疹等S-J综合征反应,而多数患者并未出现,这就是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
又名成瘾性(addiction),是指药物长期与机体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功能、生化过程、形态学方面发生特异性、代偿性、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心理上的渴求。药物依赖性又分为身体依赖性(体瘾)和心理依赖性(心瘾),比如:
滥用阿片类药物导致机体发生适应性的内啡肽分泌减少,停药后由于缺少内啡肽,导致浑身疼痛,不得不继续使用药物镇痛,这就是身体依赖性/体瘾。
滥用右美沙芬,停药后除SRI导致的停药反应(下文叙述)外,身体上并无任何不适,但是总觉得空虚无聊,想继续使用药物体验神魂飘忽的解离感和欣快感,这就是心理依赖性/心瘾。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而出现的原有疾病加剧的现象,又名反跳现象(rebound action)。比如:
高血压患者长期使用降压药,突然停药出现血压上升、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猝死,抑郁症患者长期使用SRI类抗抑郁药,突然停药后出现抑郁症复发、加重,这两者都是停药反应。
长期用药停药时,可在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缓慢停药,以降低停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继发效应(略)、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略)、药物依赖性和停药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最小有效剂量(minimal effective dose),也称阈值剂量(threshold dose),即刚能引起药物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药物低于此剂量不产生药效(上文后遗效应除外),比如:
舍曲林的最小有效剂量为25mg,低于此剂量并不产生药效。
药物能使群体中的半数个体可以出现某一效应的剂量,称半数效应量。如果该效应为疗效(药物主作用),则称半数有效量(ED50)。如果该效应为死亡,则称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时,常以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I)为指标,TI=LD50/ED50。一般
治疗指数大的药物胶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TI至少大于3的药物方可上市。比如:
氨茶碱的ED50和LD50相对接近,TI值较小,是治疗窗较窄,安全性较低的药物。
非特异性药物作用(nonspecific drug action),指有些作用与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异性无关,只取决于其物理化学性质。比如:
碳酸氢钠、铝碳酸镁、甚至碳酸钙,通过简单的化学反应中和胃酸,这就是非特异性药物作用。
特异性药物作用(specific drug action),指药物作用于特定的生物大分子(靶点),大致可分为4类:
影响酶的作用。比如司来吉兰抑制单胺氧化酶B,葡萄柚汁抑制CYP3A4酶。
对离子通道的调节。比如奈福泮、卡马西平阻断钠离子、钙离子通道。
影响转运体。比如托莫西汀抑制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转运体将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转运至突触内。
文章标题:药物概述
文章链接:https://www.overdose.day/40.html
本站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saku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