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的摄入方式
药物的摄入方式(又称 “给药途径”)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进入血液循环的药量比例)及疗效,需根据药物特性、治疗目标、患者身体状况(如年龄、肝肾功能)选择。以下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按 “经消化道” 和 “非经消化道” 两大类分类说明,包含核心特点、适用场景及注意事项:
一、经消化道给药(口服为主,最安全便捷)
药物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经胃肠道黏膜吸收后发挥作用,是最常用的给药方式,但受胃酸、消化酶、食物影响较大。
1. 口服给药(Oral Administration)
形式:片剂、胶囊、颗粒剂、散剂、口服液、混悬剂等。
优点:安全、方便、患者依从性高,无需专业操作;
缺点:吸收慢(需 15-60 分钟起效)、生物利用度低(部分药物被胃酸 / 肝脏代谢),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吞咽困难患者。
适用场景:多数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轻症感染的长期治疗(如口服抗生素)。
2. 舌下给药(Sublingual Administration)
形式:舌下片(如硝酸甘油)、舌下喷雾剂。
优点:舌下黏膜血管丰富,药物直接吸收入血,绕过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被肝脏代谢),起效快(1-5 分钟);
缺点:药物需易溶于唾液,作用时间短,不可吞咽(否则失效)。
适用场景:急症快速缓解(如心绞痛发作时含服硝酸甘油)。
注意事项:含服时需保持舌头不动,避免饮水,直至药片完全溶解。
3. 直肠给药(Rectal Administration)
形式:栓剂、灌肠剂(如开塞露、直肠用消炎栓剂)。
优点:避免口服时的胃肠道刺激,适合昏迷、呕吐、儿童或术后患者;部分药物可减少肝脏首过效应;
缺点:患者依从性低,吸收不稳定(受直肠内容物、蠕动速度影响)。
适用场景:小儿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直肠炎症治疗(如美沙拉秦栓剂)、便秘(开塞露)。
注意事项:栓剂需冷藏保存(防融化),使用前需润滑,插入后需保持侧卧 15-30 分钟(防脱出)。
二、注射给药(Injection)
静脉注射(IV)
静脉(如手背、肘静脉)
药物直接入血,起效最快
急症(休克、严重感染)、化疗药、营养液
肌肉注射(IM)
肌肉丰富处(臀大肌、三角肌)
吸收较 IV 慢(10-30 分钟),作用持久
皮下注射(SC)
皮下组织(腹部、上臂外侧)
吸收慢(30 分钟 - 数小时),作用平稳
皮内注射(ID)
真皮层(前臂内侧)
吸收极慢,主要用于诊断 / 过敏测试
吸入给药(Inhalation)
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肺部,经肺泡吸收(肺部血管丰富,起效快),分为 “气溶胶吸入” 和 “干粉吸入”
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全身副作用少(药物局部浓度高),起效快(哮喘发作时 5-10 分钟缓解);
皮肤黏膜给药(局部作用为主,部分可全身吸收)
药物通过皮肤、黏膜(眼、鼻、耳、阴道)渗透,分为 “局部用药” 和 透皮贴剂(全身吸收)
(1)局部皮肤用药:
形式:软膏、乳膏、凝胶、洗剂、贴膏(如扶他林软膏、创可贴药膏);
(2)透皮贴剂(Transdermal Patch):
形式:如硝酸甘油贴剂(治心绞痛)、芬太尼贴剂(强效止痛)、尼古丁贴剂(戒烟);
(3)黏膜用药:
- 眼部:眼药水、眼药膏(如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治结膜炎);使用时需拉开下眼睑,避免瓶口接触眼球;
- 鼻部:鼻喷雾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治鼻炎);需保持头部前倾,对准鼻腔外侧壁(防刺激鼻中隔);
- 阴道:阴道栓剂、凝胶(如克霉唑栓,治霉菌性阴道炎);需睡前使用,使用后避免下床活动。
三、其他特殊给药途径
椎管内给药:如腰椎穿刺注入麻醉药(硬膜外麻醉,用于手术)或镇痛药(缓解癌痛),需严格无菌,风险较高(需专业麻醉师操作);
关节腔内给药:如向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或玻璃酸钠,直接缓解局部炎症,减少全身副作用。
方式选择除了“方便”因素外,还有吸收率,首过效应问题,比如消化系统可能会破坏药物结构或代谢可能会把某种药转换成其他结构,到指定位置后不是最佳结构。